人民网
人民网>>消费频道

中消协点名平台算法 技术欺凌消费者要不得

2021年01月13日08:11 | 来源:国际商报
小字号
原标题:技术欺凌消费者要不得

网络游戏抽奖概率不明、大数据杀熟、网络消费促销规则繁复、网络搜索竞价排名推荐、刷好评隐差评、平台采用算法限制交易……这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,中国网民多多少少都遇到过。而这些问题的背后,核心是互联网平台对算法技术的应用。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呼吁,要加强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,保障消费者知情权、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。

算法“六宗罪”

1月7日,中消协在京召开“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”。会上,中消协根据消费者投诉、有关调查和相关报道,指出了网络领域涉及消费者权益的六大算法问题。

推荐算法。通过监测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踪轨迹,如浏览过的页面、广告、商品服务、话题等,有针对性地对消费者进行商业营销,导致消费者知情、选择不足。有些经营者通过算法应用推送的商品、服务内容甚至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。

价格算法。有些经营者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歧视。一是对新老用户制定不同价格,会员用户反而比普通用户价格更贵;二是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;三是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可能面临价格上涨;四是利用繁复促销规则和算法,实行价格混淆设置,吸引计算真实价格困难的消费者。

评价算法。部分平台及平台内经营者为了获得好评,运用刷单等方式编造虚假高分评价,或者隐匿中评、差评,使真实评价无法显现。虚假评价、评价失实呈现不仅破坏了经营者之间的公平竞争,也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了误导。

排名算法。平台经营者制定各类排名榜,声称基于消费者好评率、销量等对各行业或商品服务类别进行排序,引导消费者选择,但具体是如何计算得出的难以知晓。

概率算法。一些线上经营者开展有奖销售、抽奖兑换,特别是部分网络游戏公司经常性推送游戏道具抽奖活动,虽然公示了中奖(掉落)概率,但是其算法程序不透明,实际中奖概率缺乏管控,屡遭消费者诟病。

流量算法。一些平台利用所处优势地位通过算法在流量分配、搜索排名等方面设置障碍和限制,控制平台内经营者开展交易,影响公平竞争和消费者选择。

实际上,算法应用背后潜藏着经营者的价值观念“流量至上”“利润至上”。“如果任其无序发展,一方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序竞争,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;另一方面也会使消费者面临数据算法压榨,成为技术欺凌的对象,甚至被算法扭曲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,沦为平台经营者的掌中‘玩物’。”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建议国家设立算法伦理专门机构

为更好保护网络领域消费者权益,有效规制算法应用中的问题,切实解决消费者维权难,中消协建议,在算法应用中,网络经营者应当加强自律,守法经营,切实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。

首先,网络经营者运用算法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服务,应当全面客观,反对仅以所谓“精准”推荐代替公共选项,利用消费者信息占有不足,实施片面诱导,从中渔利。

其次,应当公平公正对待广大消费者,反对利用消费者个人数据画像采取算法应用,锁定特殊消费群体,实施价格歧视、价格混淆等销售策略。

再次,应当诚信应用算法,反对利用技术手段欺骗、隐瞒真实情况,欺凌消费者,或者实施不正当竞争。

加强算法应用的有效规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。中消协建议,在个人信息保护法、反垄断法、反不正当竞争法、价格法等相关法律中,建议增加算法应用的相关规定。

一是国家设立算法伦理专门机构,负责算法应用伦理、规则、标准制定,不公平算法应用调查、处理等,并指定相关政府部门负责,加强对算法应用的有效监管。

二是规定算法搜索结果应同时呈现公共选项,即所有用户运用同样的搜索方式应可得到相同的结果,且相关结果应作为优先选项推送,保障消费者有效便捷获取。

三是明确经营者使用算法应做到可知、可查、可逆。

四是明确举证责任倒置规定,强化算法实施方的举证责任,明确其伪造、篡改证据的责任和后果,解决消费者举证难、鉴定难。

此外,中消协还建议有关司法机关加强对算法应用案件的分析研究,推动出台有关司法解释,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审判和监督作用,强化经营者举证责任,加强对算法应用问题的实质审查,通过司法判例弘扬公平正义,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。

(责编:孙博洋、乔业琼)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
返回顶部